分類彙整: 創新新創

十個激發你創意的好習慣

持久的創造力並不是來自靈光一現或一個下午的靈感湧現。我們應該把創新作為一種日常習慣,就像做任何事情都要打好地基一樣。99U 從許多企業家、研究人員以及創意工作者身上總結出了創新人士身上值得借鑒的共同特點,來幫助大家培養創新的習慣!

1、每個季度安排一次度假

風投家 Brad Feld  每三個月給自己安排一周時間休假:「每個季度我都會給自己放假一周遠離網絡,這是我做過的最有效的事了。禮拜六我和妻子Amy出發去某地,我不會帶電腦,而且在機場的時候我就會把手機給她。

等到下週六我們度假結束回家的時候,妻子才會把手機還給我。通常我們是去一些輕鬆愉快的地方旅行而不是宅在家裡休假。旅途中的所有時間我都是用來放鬆和陪伴妻子。

度假時,我通常每天讀一本書,和妻子說說話,安排很多成人娛樂,每天都很晚才睡。無論什麼時候回來,我總是精神煥發的。」

2、每次項目結束後舉辦一個「回顧會議」

前奧巴馬競選活動首席技術官 Harper Reed認為每日「回顧」很重要:「總統競選活動背後有一個很棒的團隊,這個團隊之所以總是充滿活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每當一個項目結束後,我們都會舉辦一個會議專門用來回顧整個項目。」

這使得我們能夠停下來好好反思一下「我們啟動的到底是個怎樣的項目?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錯了?」

由於我們養成了迭代式開發的創業精神,通常都能立即發現項目中哪些地方出錯了以及哪些地方是對的,這對我們來說非常有價值。我認為能夠隨時意識到事情的發展走向並且快速說出來這一點相當重要。

人們總是忘記瞭如何去認同,尤其是在技術方面,這是對工作上的傷害。每個人都是有感覺的,但要把你的感覺說出來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你在會議室裡這麼說:「好了,我們的項目今天啟動了,對此你們怎麼看?」

然後你的團隊說:「我確實不喜歡這樣做,對於我們放棄那個任務我有些猶豫也有點不開心,但對於這個項目的實施我太興奮了。」你看雖然這只是一次簡短的對話,但卻是一次坦誠的溝通。

3、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暢銷書作者 Cheryl Strayed  關於寫日記的重要性是這麼說的:「我認為寫作是探索自我的工具,它給了我太多的幫助。寫作在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作為一名藝術家,我需要寫作,但當我嘗試著解決某件事情或者要做一個艱難的決定時,我同樣需要寫作。我認為在很多時候人們就算不是作家在處理危機的時候仍需要寫作。

當你失戀時,你會寫日記,雖然你寫日記的習慣不會超過2年。如果你想鍛煉自己的思維邏輯和觀察能力,寫日記是個最基本的方法。寫作能讓你思路清晰心靈澄澈。」

4、創建一個「有趣人物的基金會」

作為一名作家兼企業家 Ben Casnocha創辦並投資了一項「有趣人物的基金會」,以鼓勵大家定時去尋找並接觸各式各樣有趣的人。

「有趣人物的基金會」其實是一種預先承諾式的機制,通過預先設定好時間和資金,強制要求去尋找你感興趣的人,這樣一來就增加了你確實會去做這件事的可能性。

因為我們知道很多人都是這樣,明明知道自己應該去做這件事,也想著要去做,但當事情真的到眼前時,比如當你必須抽出一小時來完成一件事或要花40美元請某人吃飯等,這時就會撒手不做了。

從人脈網絡的長遠發展來看,如果你沒有一個長遠的眼光就很容易出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無論是愛情、友情或者同事之間的情誼——都需要花費時間去發展和維繫。很多時候,把人際關係作為一種短期交易的方式來對待,將會阻礙未來發展長期的人際關係。

5、養成「剪報」的習慣來激發靈感

當 Sarah Foelske感到困惑時,她會去看看她的剪報冊:「在任何一個項目中通常都會有讓你感到困惑不解的時候,每當這種時候,我都會遠離電腦逃離一天中的繁忙,這對我突破瓶頸有很大的幫助。

當你放鬆頭腦,就算只有10分鐘,也會發現靈感來的更容易了。在急需要創意靈感的時候,我認為像這樣的訓練和沈思是很有幫助的。

我也很喜歡收集剪報之類的,無論是雜誌內刊或活動邀請函又或是漂亮的包裝紙,只要是能激發靈感的我都會收集起來。另外,我還會通過瀏覽有關視覺系作品的書籍來尋找靈感。」

6、每天小睡一會

新聞主播 Pat Kiernan確保每天小睡一會兒:「我每天都會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日程,確保每天都能小睡一會兒。你必須學會說不!對此我一般都保持堅定的立場。早上你必須休息好才能有精力應對工作,所以你必須拒絕一些瑣事,學會抵制那些讓你分神的誘惑。」

7、大膽假設,並將設想的內容記錄下來

Rapha創始人 Simon Mottram經常會寫一些假想的商業文章來幫助他進行決策:「我常常會在《金融時報》或者《華爾街日報》上寫一些關於一個企業未來發展的假想式的商業文章。

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就是我們正在努力嘗試想要達到的狀態。我曾在2005年給Rapha寫過一篇,這篇文章在《財富》雜誌2010年11月份刊登過。(顯然現在世界變得有點不同了,《財富》雜誌也改版了)

文章中談到Rapha想要變革自行車市場,並且倡導更多的人把騎行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以 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談到25000名Rapha的顧客組成一個俱樂部,在Rapha咖啡館集合,一起出發去騎行併購買Rapha咖啡,談到 Rapha的產品在很多雜誌上出現……5年後也就是2010年11月份,這篇文章中所描寫的商業模式已經實現了。」

8、在酒吧裡來場頭腦風暴

設計師 James Victore喜歡在酒吧裡思考設計創意:「我都是在酒吧或餐廳裡畫草圖,而不是在工作室。當我創作畫冊的時候,我每天早晨都會離開工作室去公園坐個幾小時。一旦我有靈感了,就馬上在寫生本上速寫下來。

之後白天的時間我都呆在工作室裡製作作品,等到了傍晚4、5點鐘,我會去酒吧裡坐坐,喝上兩杯再寫幾個新點子。我很喜歡每天這樣的創作過程,也因此成了我的習慣。

我無法在工作室裡思考創意,我認為工作室只是為了生產作品而把員工集合起來的地方。然而我們並不是在為了生產作品而創作,所以可以隨時離開這個封閉的格子間。有多少偉大的建築創意是在餐巾紙上完成的?因為他們是自由的靈魂,他們沒有被作品束縛。」

9、從鋼筋水泥的「牢籠」裡走出來

電台節目主持人 Garrison Keillor確保自己不被辦公大樓所束縛,靜下心來好好觀察周圍的世界:「我並不認為人們呆坐在電腦前能想出什麼好創意。

相反,帶上本筆記本,出去走走,觀察周圍的世界,能帶給你更多的靈感。如果你走進一間房間,看到一些大型的圓柱,你會聯想到這裡曾經是個儲蓄銀行,這時候你就把這些想法記下來,這會是激發創意靈感的開始!

我認為做任何事情都要善於觀察,就算這件事最後的結果可能用不到,但做事情都是從察言觀色開始的。有很多非正式談話是偶然聽到的,當然,我想你也很樂意在一牆之隔外聽到些什麼吧。」

10、學會用「思維合成」的方法來思考問題

藝術家兼電影製作人 Ze Frank在頭腦風暴時有自己一套方法來達到思維發散的製高點:「『思維合成』是一種試圖把你的思考過程分成幾部分的思考方式,當然,我經常使用這種方法。你可以先列出4到5個形容詞或特徵詞,然後往這個方向開始頭腦風暴。

一般來說,當我有了一個靈感時,我通常會圍繞這個點從小範圍內開始發散思維。舉個例子,Procter & Gamble出了新款衛生紙,如果我想從它身上找到靈感,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衛生紙上展開一定範圍的聯想。

如果你沒有衛生紙會怎樣?你會喜歡什麼尺寸的衛生紙?哪種人從來不用衛生紙?哪種人又經常使用衛生紙?你能用10,000卷衛生紙來做什麼?一個沒有衛生紙的世界又會是怎樣的?

我在這些極端的想法中反覆直到閃出有趣的點子。然後你在這些新點子上再重複上述的過程。這樣的訓練太酷了,它迫使你的思維衝破事物的尋常邊界。」

轉載:http://99u.com 2014

搖一搖!解放你心中的007

世界上辨識度最高的英文單字是什麼?

第一名是「OK」,第二名就是「Coca-Cola」。連不懂英文的人,也能憑包裝知道眼前的紅色罐子是可口可樂,「Coca-Cola」已變成全世界辨識度最高的商標。

可口可樂曾經蟬聯13年世界最佳品牌的寶座,今年堂堂邁入第129年發展史,從最初的感冒藥水,變成廣受年輕族群歡迎的碳酸飲料。但是這個129年的老品 牌,行銷依然嚇嚇叫,一下子變身007,要你在70秒內完成任務,就可以得到電影套票;從販賣機購買一瓶可樂會發生什麼意外?出現真人的手,送出熱騰騰的 pizza或一束鮮花,製造全新的驚喜,完全懂得新世代想要的刺激青春!

可口可樂不但是全球年輕人流行的關鍵指標,就像大麥克漢堡指數一樣,通常在冰涼透沁的搖滾樂般氣泡氛圍外,也深藏著許多各地次文化的密碼。

像2012年澳洲可口可樂「Share a Coke」的宣傳活動,在可樂罐印上澳洲最常見的150個名字,讓消費者買到印有自己名字的可樂瓶,引起轟動。這個經典行銷到了大陸變成「暱稱瓶」,關鍵 語是「高富帥」、「小清新」、「閨密」;到了台灣的「關心瓶」,關鍵語就變成了「謝啦」、「挺你」、「甘溫」等鼓勵用語。

美國可口可樂總公司有個社群監控中心,稱做「the hub」,可以監控9種語言,了解消費者對每一檔產品、活動的討論內容。


百年品牌屹立不搖的青春祕訣究竟是什麼?

關係?關心?台灣年輕人選關心

可口可樂在全球207個國家銷售,很多傑出創意都可以在地轉化應用。澳洲可口可樂在2012年推出「Share a Coke」活動時,可樂罐上印的是當地常見名字;場景轉換到大陸,率先推出「暱稱瓶」,印著「高富帥」、「小清新」、「閨密」等網路用語,用「族群」、 「關係」帶動互贈可樂的熱潮。

香港商可口可樂台灣分公司資深行銷經理林茂生心想,「那台灣年輕人喜歡『關係』還是『關心』?」

當時找了50個大學生做調查,讓「暱稱瓶」跟「關心瓶」大PK,沒想到後者勝出,大多數人選了「關心瓶」。

林茂生觀察到台灣人熱愛使用貼圖的社交習慣,其實隱含著台灣人害羞、不擅表達情感的特質,而且台灣人與人的關係比較親近,又很喜歡幫助人,所以關心瓶的勝出有其社會文化背景。

所以「Share a Coke」活動到了台灣,將「暱稱瓶」再轉化為「關心瓶」,讓那些不好意思當面說出口的話,就由可樂幫你傳達。

生日那天,桌上並排出現印著「開心撒花」、「生日快樂」的可樂瓶,是同事集資送給你的生日禮物;考試時送給同學「衝啊」的可樂瓶,互相打氣。從沒想過,可 樂瓶也可以變成人際溝通的介面。這是台灣可口可樂推出的「關心瓶」,印有「謝啦」、「挺你」、「甘溫」、「就醬一起」、「拍拍」、「揪甘心」等鼓勵用語。

別小看少少幾個字,但卻是行銷上無限連結的利器。

在人來人往熱鬧的台北東區百貨公司前,出現一台有趣的販賣機,名稱是「K 歌快樂SONG」販賣機,站在販賣機前可以點歌,唱完就掉出對應的年份瓶,消費者還可以選擇要分享給另一個人,就會掉出2 瓶可樂。

這台販賣機是因應台灣在今年推出「年份瓶」所設計的,結合流行音樂,瓶身印有QRcode,掃描後就可以聽到屬於那個年代流行的5 首歌。

台灣是華語流行的重心,像是2003 年的代表歌曲是〈Super Star〉,2007 年的代表歌曲是〈牛仔很忙〉,透過同一首歌,喚起消費者個人的專屬回憶。「讓消費者有認同感,音樂跟年份的連結,可以喚起回憶,很貼近消費者,」林茂生說。

這個年份瓶活動,精心準備了跨足48 年的版本,可以想見這個橫跨近半世紀的240 首歌,多麼具代表性。但是怎麼讓老中青各年齡的消費者都聽得到?

消費族群有老有少,即使登台高呼,傳播速度還是太慢,最快的方式是讓每個年齡層的意見領袖自行分享,達到分眾傳播的效果。

可口可樂選出200 多位名人,橫跨各領域與年齡層,將年份瓶做成特殊包裝,附上小卡片,寫下名人跟這個年份的關係。「對方收到後,會覺得這個年份瓶是為他設計的,引發分享念 頭。」像是女兒出生的那一年、坐上主播台的那一年??,每個人生命中都有值得記憶的那一年,林茂生說,最好的行銷就是情感連結,那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行銷 記憶,也會反映出品牌的情感價值。

社群「the hub」監控9 種行銷語言

每個品牌都在經營粉絲專頁,無非是想跟上社群浪潮,但經營粉絲頁的KPI,若只看重按讚數、留言數,絕對會錯失粉絲真正想告訴你的事。可口可樂得以保持百年偶像的地位,致勝關鍵就是善用Social listening 工具,洞悉消費者好感度,隨時掌握行銷趨勢。

美國可口可樂總公司有個社群監控中心,稱做「the hub」,可以監控9種語言,舉例來說,監控「年份瓶」、「關心瓶」、「K歌快樂SONG」等字,就可以知道消費者對這些產品與活動的討論內容。

回到品牌化(branding)的原點,行銷是為了搭起產品跟消費者溝通的橋樑,「我們要了解消費者,會請廣告公司做消費者調查,看趨勢報導,也有Social listening工具,了解目標族群的想法是什麼。」

像是年份瓶活動,透過粉絲專頁詢問使用者「你最喜歡哪個年份?」消費者回覆,「我最喜歡1970年,那是我出生那年」、「是我大學畢業的2005年」。消費者跟年份的關係交織成一個個故事,而且是自願性的分享、擴散。

Social listening是企業監控特定關鍵字,像是品牌、活動、產品字,找出它們在社群中被討論的情況,可以用來分析消費者對品牌的意見,以及品牌認知、印象等。

分眾溝通,精準進入Young 世代的心

別以為年輕人都一樣,「24歲以下的族群,跟30歲以上的族群很不一樣,」林茂生觀察。

以年份瓶為例,運用電視廣告做分眾溝通,第一波是1991-2014年的版本,背景是學生時代,一群宅男聚在一起大合唱的歌,或是在國中跟學長告白的歌; 兩個月後,再推出1968-1990年版本,呈現小孩在畢業典禮上表演的歌,爸爸跟兒子共同分享的歌。用年輕與家庭所代表的年齡意象,串聯音樂與產品,達 到分眾溝通的目的。

台灣可口可樂從2012年開始經營粉絲專頁,粉絲數已達30萬人,目前可樂仍以25-35歲為最大消費族群。林茂生觀察,30歲以上使用者習慣觀看、轉貼,年輕族群喜歡互動、留言,因此要創造年輕族群參與的空間。

接下來,林茂生說,24歲以下的年輕人,是可口可樂瞄準的目標新溝通族群。「行銷必須觀察現在年輕人喜歡什麼,及早進入年輕人的市場,愈早認識你的品牌,整個life time value更高。」品牌扎根的時間愈早,對於品牌消費的週期就更長。

可口可樂擁有國際化的品牌支援、在地化靈活應用的權限,「這就是這個牌子迷人的地方,有一個大concept,變成icon of happiness(快樂的象徵)。對於快樂,每個國家、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解讀。怎麼樣才可以感到快樂,都是回歸到以人為本的思維。」

轉載:30雜誌.2014.07

100個創新商機

舊有的軌道上已找不到答案,新的經濟需要有新的創意及方法來解決。透過開放、網路、參與,在開放心態、開放資源、開放社會、開放連結、開放創新下尋找新機會。

創新無所不在,創新更神奇的是,可以解決你意想不到的事。

老樹,開始唱歌

德國柏林每年砍2000 棵老樹,一個致力於友善地球的環保團體BUND,發起了一項有創意的護樹活動。他們找了一棵百年的板栗樹,邀請5 位藝術家舉辦了一場「樹的音樂會」(Tree Concert)。

板栗樹會掉下栗子,藝術家們在樹下放置了多個高感應薄膜布幕,以迎接掉下來的栗子。當栗子打在布幕上,即刻會轉為一顆顆音符,發出不同音階的聲音,同時也產生出不同顏色的燈光,在夜晚顯得更為繽紛。

這個活動果然引起柏林民眾意識到保護老樹的重要。平均每日吸引了500 人,不分晝夜前來觀賞。同時也樂於捐款,總計1 個月活動期間收到的款項,較活動前成長了800%,因為透過捐款,就可以獨家下載栗子樹所產生的獨特音樂。

一個好主意,讓老樹留了下來,也讓人民更關心老樹。

捐血,化解千年仇恨

創意不僅留下了老樹,好的創意更可以解決歷史上千年的衝突。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是兩個長期互看不順眼的國家,引發的衝突與戰爭,不計其數。有什麼辦法可以化解這樣的衝突呢?

沒想到他們發揮創意,想出互相輸血,讓彼此成為血親的點子,以化解彼此的紛爭與仇恨。

這項由以色列第九任總統佩雷斯(Shimon Peres)和平基金會發起的互為血親活動,開辦一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共同捐血的血庫,讓兩國人透過輸血,有機會成為血親,且首先由在兩國多年來戰役衝突中失去兒子、女兒、兄弟、姊妹的受害者開始。

當對方的血液裡流著你的血,你還忍心傷害他們嗎?藉著受傷害的人開始放下仇恨,遞出了和平的橄欖枝,讓兩國人民再次思考,有必要一直衝突下去嗎?不能有另一種和平相處的方式嗎?

本來兩國的父母、兄弟姊妹因失去心愛的人而激動與瘋狂,甚至想要拿起刀子衝出去報血仇;但在清醒之後,他們放下恨意,捐血給「敵人」,親自投入和平活動,愛也從這裡再次復燃,寬恕取代了仇恨。

沒動用到一槍一彈,和平的花朵竟能在以巴兩國間,綻放開來。

手環,追蹤小孩安全

從中東飛到巴西,關心的不是正踢得火熱的世足賽,一項由妮維雅發起的創意活動正在展開。

父母親帶小孩到海灘玩水是巴西每個家庭的主要娛樂之一,妮維雅不僅推銷防曬產品,今年更結合了科技,讓父母親可以將廣告頁上附的兒童追蹤手環拆下來,扣在小孩手上,再以智慧型手機來追蹤,讓小孩不會因此走失或發生意外。

妮維雅運用簡單的無線追蹤技術,附在自家刊登在雜誌上的防曬產品廣告頁上,只要消費者買了雜誌,撕下此隨頁附贈的追蹤手環,套在孩子手上,再結合手機,就可掌握到小孩的行蹤。即使離開了父母親的視線,查看手機就可以知道小孩最新位置。

這項創意結合了行動科技,也讓父母親感受到妮維雅的用心,大大解決了父母帶小孩到海邊玩水的顧慮。

車票,內疚之旅

回到亞洲,年輕人離開家鄉到城市打拼工作,似乎是各國普遍的現象。澳洲V Line 交通公司推出「Guilt Trips( 內疚之旅)」活動,就是讓年輕人或久未碰面的朋友,可以選購這種車票,搭車回到家鄉與家人及老朋友重逢。

這個活動打動了在家鄉的父母,甚至出錢幫小孩買好車票,寄給他們,請他們回家一趟。也有年輕人受感動,馬上買了車票,回到家鄉找老朋友敘舊。

這家交通公司因這個活動車票銷售增加了15%,但引起的迴響不僅於此。因返鄉回家探親或觀光的人,為小鎮帶進大筆的消費,讓地方經濟有如注入活水,再次活絡起來,也讓年邁的父母們,重享天倫之樂。

一個好點子可以解決這麼多的事,幫以巴化解了兩國的仇恨;維護了老樹的生命;幫父母親更安心的帶小孩子去海邊玩,甚至也幫相隔兩地的家人得以團聚。

破壞式創新下的解方經濟

好點子真的很神奇,它還能做些什麼?最近出版的一本書叫《政府失能下的新經濟革命》(The Solution Revolution),書中告訴我們一種新經濟型態的成型─解方經濟。它是透過創新的解決方法,運用科技、運用公民,讓社會問題被改善解決,甚至產生出 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經濟價值。

作者威廉‧艾格斯(William D. Eggers)指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但是我們卻像是陡峭小丘上搖晃行駛的山火車,我們想的只是怎麼調整輪子在山路軌道上繼續運行,卻無視於 大環境的天崩地裂。如果你只是像受限制的火車一樣,只在現有的軌道上單獨地解決一個大問題,你可能就已限制了答案。

既然在舊有的軌道上找不到答案,那何不拆了軌道做破壞式創新?

什麼是破壞式創新?以教育為例,公共學校教育裡必有老師、教室、教科書、學校設備、自助餐還有校車,但顛覆性的假設就會反問:「如果都沒有這些呢?」最後誕生了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OOCs)。

艾格斯說,想像一下,如果這個世界有著比現在多2 倍、3 倍甚至4 倍數量的問題解決者,再加上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這就是不在搖晃山火車上解決問題,而是進入一個全球的「解方經濟」(The Solution Revolution)時代。

解方經濟的成分,包括破壞性的科技創新、規模化的商業模式、公共價值的交換、以及建立完整的生態系統(詳見左頁圖)。

什麼是台灣的「解方經濟」呢?

我們找了100 個創新商機,發現愈來愈多的人把創意拋出來,由全民投票,以去除「框架內思考」(inking in the Box)的問題。愈來愈多的商業模式,也正在打破舊經濟既有的模式,尋找自己的創新彈性。而全球正在風起雲湧的機器人大軍,甚至已出現醫療機器人;而3D 列印甚至進化到生物列印,未來還可能複製人類進軍火星的所有物資。

而台灣, 不論是由楊振甫發起的5% Design Action,在網路上建立平台,號召全民每人撥出5%的時間參與解決社會問題;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正在思考建立260 億個裝置的物聯網,任何有電或沒電的物件一旦連上網後,會讓整個世界變不一樣;還是全新冒出頭的台灣第一家廉價航空威航,打破舊行規,推出嶄新的價格彈性 商業模式;抑或是在宜蘭平原,由建築師楊文全設計長出來的新農夫育成平台,都讓台灣進入一個全新的想像世界。

什麼是台灣的「解方經濟」?本期封面故事「100個創新商機」,就是透過創新解方,運用科技、運用公民,讓問題被改善,甚至產生出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經濟價值。以下是10個必知的創新元素:

1 擬人商機:人,做不到、不想做、嫌太貴、去不了,都有替代的機器人,世界的機器人大軍正在快速成軍。

2 網網相連:從咖啡機到雲端,全球260億裝置物聯網正在連線。

3 無限複製: 3D列印挑戰1/1000mm的列印極限,從生物晶片到火星物資都做得到。

4 逆向創新:摒除傳統交易模式,利用價格彈性,得到全新價值模型。

5 免費增值:用open source開放性資源,讓營運成本趨近於0,形成「免費增值」模式。

6 公民設計:結合眾人之智,為公共議題創造價值,並提出眾智解方。

7 公共價值:將綠色創新意導入公共議題,解決社會問題。

8 生態系統:建立生態系統,讓資源回收成為新能源。

9 大數據:運用大數據資料創造聯結,創新CRM經營模式。

10 痛點商機:有問題就有市場,尤其是金 字塔底層商機。

目前我們面臨的經濟環境是複雜、變動、詭譎及高度的不確定性,如何面對?恐怕需要更有創意的方式。用創意去解決問題,用創新去因應變革,如此才能打造一個新世界、新經濟,而新工作機會也就會跟著冒出來。

看看下面100個創新商機,我們特別找出商機的關鍵思考,你可以運用在你的工作或生活上,讓自己也能快速進入下一個新世界。>>更多內容請見《30雜誌》2014年7月號

轉載:30雜誌,2014.07

企業如何鼓勵員工時時做創意發想

鼓勵員工時時做創意發想是建立創新企業文化的重要一環。以下是一些企業可以采取的方法來激勵員工的創意發想:

  1. 提供正向激勵:建立一個鼓勵創意和獎勵創新的環境。這可以包括設立創新獎勵計劃,給予獎金、禮品或其他形式的認可和獎勵,以表彰那些提出出色創意的員工。
  2. 提供學習和發展機會:給予員工學習新技能和知識的機會,如培訓課程、研討會和工作坊。這些機會可以激發員工的創意思維,並提供他們在工作中應用創新想法的能力。
  3. 創建開放的溝通渠道:建立開放的溝通渠道,讓員工能夠自由地分享和討論他們的創意和想法。可以設立專門的創意建議箱或網絡平台,鼓勵員工匿名或具名提交他們的創意。
  4. 推崇實驗和錯誤文化:建立一種文化,鼓勵員工實驗新想法,並從失敗中學習。給予員工探索和嘗試新方法的自由,並讓他們知道失敗是成長和學習的一部分。
  5. 團隊合作與多元化:鼓勵團隊合作和多元化思維。通過促進跨功能團隊的合作和不同背景、專業知識的員工之間的交流,可以激發創新思維,產生更多的創意。
  6. 激發自主性和自主決策:給予員工在工作中的自主性和自主決策權限。讓他們參與制定決策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並給予他們相應的資源和支持。
  7. 提供時間和空間:給予員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思考和發想創意。提供靈感空間、專門的創意工作區或時間分配,讓員工可以專注於創造性思考。

最重要的是,企業應該積極培養創新文化,以激勵和鼓勵員工不斷提出新的創意和想法。創意發想應該被視為一種價值,並得到組織的重視和支持。

創新發想的重要

創新發想在企業經營中非常重要,具有以下幾個重要性:

  1. 提供競爭優勢:創新發想能夠幫助企業獲得競爭優勢。通過不斷提出新的產品、服務或業務模式,企業可以區別自己,吸引更多客戶,擴大市場份額,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得領先地位。
  2. 驅動業務成長:創新發想有助於業務的持續成長。通過尋找新的市場機會、開發新產品或擴展現有業務,企業可以實現業務規模和收入的增長。創新也可以促進內部流程的改進,提高效率和生產力。
  3. 滿足客戶需求:創新發想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通過不斷的市場調研和洞察,企業可以發現客戶的新需求和變化,並提供更有價值和符合客戶期望的產品或服務。這有助於提高客戶滿意度,增加客戶忠誠度和口碑。
  4. 應對變化和挑戰:創新發想使企業能夠更好地應對變化和挑戰。市場環境不斷變化,新的技術、新的競爭者和新的需求都可能對企業產生影響。創新能力使企業能夠靈活應對變化,採取新的策略和解決方案,並順利應對挑戰。
  5. 提升企業價值和影響力:創新發想能夠提升企業的價值和影響力。當企業能夠創造出獨特且有價值的解決方案時,它們在市場和行業中的地位得以提高。這不僅可以帶來商業成功,還可以為企業贏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提高企業的影響力。

總結而言,創新發想在企業經營中至關重要。它可以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業務成長、客戶滿意度提升,並使企業能夠應對變化和挑戰。企業應該鼓勵創新思維和文化,為員工提供創新的環境和工具,以實現持續的創新和成功。

五步驟,讓你換上愛因斯坦的腦袋!

現在各行各業都需要更強的創意力, 才足以應付變遷更快的環境。怎麼學? 從日常生活就可以開始。 換個角度看習以為常的事物, 嘗試在每天來點小冒險, 只要有心,你也可以成為創意大師!

想像一下這個場景。

工作了一天,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一進家門,卻發現心愛的陶瓷筆筒在地上摔成了碎片,旁邊是一臉無辜的寵物貓咪。

你可能會嘆口氣,買個新的筆筒;或是大發脾氣,罰貓咪不准吃晚餐。可是,光寶科技創意活力設計中心工業設計師郭彥良,選擇了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法。

他拿出之前買的漱口杯,在桌子上鋸出適當的缺口,把杯子一塞,漱口杯就成了新的筆筒。“以後不用擔心筆筒再打破,”郭彥良很滿意這個點子,“換成杯子還能裝更長的筆,更好用。”

我們也許不養寵物,更沒有陶瓷筆筒,但是生活中總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問題等著去解決。這個時候懂得運用創意,就能跟郭彥良一樣,獲得意想不到的樂趣。

這是一個全民飆創意的年代。

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在《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中指出,在社會逐漸成熟,知識工作者供過於求的時代,只具備特定專業能力已然不足,還需要創意加持,才能在未來勝出。

藝術工作者需要創意早就不是新聞。但是,律師也要創意?

“創意是我們這一行的生存要素。”擅長企業併購業務的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資深顧問陳泰明認為,一般人以為的嚴肅、呆板,並不是法律的真實面目。 “你提供給客戶的意見,如果十個律師有九個都這樣講,他幹嘛用你?”他強調,“沒有創意,案子只做一次,客戶就不會再找你了。”

創意刺激:永遠對現狀不滿

創意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但儘管如此,對於每天生活都一成不變的上班族,創意該從何來?

經典管理書籍《基業長青》中指出,高瞻遠矚的公司就像偉大的藝術家或發明家,靠著不自滿而蓬勃成長。

“不是『這樣就好』,而是『怎麼樣可以更好』,”郭彥良描述。

他以光寶科技兩年前設計的L型掃瞄器為例,這個點子來自當時念EMBA的設計部門主管。“為了寫報告,他常常要上圖書館影印資料,發現不但浪費紙張,而且裝訂邊的字永遠印不清楚。”

他們把原本平面的掃瞄器改為直角的L型,讓書的兩頁可以分開掃瞄。“打開成90度就好,不用硬把書壓平,”郭彥良解釋,掃瞄的內容直接儲存在電腦裡,也能減少紙張消耗。

這個L型掃瞄器,在2005年為光寶贏得一座reddot概念設計獎項,也即將推出實際產品。

創意觀察:學習看月球的另一面

生活就是最好的創意養分,但你是否真的用心看到了?

“視而不見是每個人的問題,”政治大學廣告學系教授陳文玲認為,正因為太熟悉週遭的環境,反而感受不到新事物。“要跳開才有新視界。”

紀錄片導演楊力州曾經當過美術老師。他發現,大多數學生總是用“組裝”的方法在畫人像。“會先從眉毛開始畫起,畫完左眼再畫右眼,最後才是整個輪廓。”

“幸運的話,畫得很好,但大部份是不幸運的。”他指出,問題在於缺乏“全視”的觀點。“我告訴學生,先抓住大輪廓,最後才是描繪細節,”楊力州說。

這也影響了拍攝手法。楊力州描述,每次拍攝時他都像“人格分裂”一樣;“有一個我拿著攝影機在拍攝,另一個我在思考這部份在整段影片中的位置。”

“如果只是記錄,我跟電梯裡的監視器有何不同?”楊力州認為,對整體有通盤認識之後,更能從不同的面向去詮釋,創意也就由此而生了。

但任何一個人總會受限於自己的生活經驗,要擴大視野必須透過閱讀、觀察與旅行來培養。

高中就是文藝青年,陳泰明工作十幾年後對閱讀的興趣仍然不減,連報紙都能從社論讀到副刊。

他最近迷上日本的推理小說作家。“宮部美幸的《模仿犯》,兩本上下集像厚厚的電話簿,我看完了。”

這讓他在談判中更能夠看清局勢。他舉例,宮部美幸對人性有深刻描述,讓他知道怎麼在談判桌上應對。“兩方人馬坐在那邊,你看到這個人嘴巴在抿,眼睛不看人,表示他根本不理你,或者要說謊了。”

街頭陌生人也可以是創意的來源。遊戲橘子正全力製作一部名為《水火108》的動畫,預計明年春季在英國的卡通頻道播放。“我們的工作就是每天看人,揣摩一般人的肢體動作語言,”創意中心總監郭景洲說。

對人觀察入微,創造出的角色就能與眾不同。郭景洲舉例,這部動畫中的一個角色孫二娘,走路的方法就跟一般人不同。“她走路是左右跳著前進,”郭景洲解釋,“如果讓她跟別人一樣,特色就不見了。”

創意實現:把圓形塞進方形內

回到日常生活,如何讓鬼點子成為有用的好點子,是創意在實踐上最常碰到的問題。例如在電影《阿波羅13》裡,為了讓太空船平安返航,科學家得想辦法把圓形的過濾器,塞進方形的孔中。此時如果不打破框架,想出創新的做法,絕對無法解決這難題。

該如何讓腦袋裡天馬行空的創意,實現成為具體的產品?

1.先試再說:掌管十多個創意腦袋的郭景洲,也常常碰到類似問題。他的選擇是,“讓他們先試試看,他們需要證明。”

當員工提出一個新角色時,郭景洲會要求他“先畫幾篇漫畫看看”,讓員工有發揮的空間。“這些人,你不讓他做,他會一直抗議的!”郭景洲解釋,在畫漫畫時,原本的創意就會具體化,員工自己也會瞭解這個點子是否可行。“他們試過了,就算最後被否決也能接受。”

2.在框架中找出關鍵因素:在法律世界裡,沒有太多嘗試錯誤的空間,但不代表創意也得受限。陳泰明認為在合法的前提下,各種方法都值得嘗試。

他舉例,在企業併購裡,客戶都希望能以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交易,但往往不能如願。“如果不能全拿,我至少得拿到一、兩個。”這時候,他會先瞭解客戶最在乎的關鍵是什麼,針對這個部份找解答。“如果是時間,我就想個也許多花一點錢,但是最節省時間的方法。”

法律的框架也並非一成不變。陳泰明曾經碰過客戶官司一審敗訴,希望陳泰明提供意見。他發現一審辯護律師對法條的解釋,太局限於教科書上的定義。“如果用另一種比較實務的觀點去解釋,也許法官會有不一樣的思考,”他強調,“不一定有用,但是可以去嘗試。”

3.不按牌理出牌:平常以汽車代步的陳文玲,也會不時改搭捷運或公車來趟城市旅行。即使是承接政大的創意學院工作,也算是一段冒險旅程。對她而言,只要能跳脫習慣的生活模式,就能激發創意的靈感。

4.重組與模仿:郭景洲說,創意人常常丟出還不成熟的點子,“我就是撿拾者,”他笑說。不成熟並不代表沒用。相反地,郭景洲發現,“把幾個10分的東西湊起來,也會有80分的作品。”

模仿也是創意的一部份。教授書法超過20年的昣谷居書屋屋主周月雲透露,蘇東坡臨摹了40年的帖後,才寫出自己的字形;郭景洲更從好萊塢的動畫電影中,找尋創作的靈感。

5.自己找樂子:郭景洲在工作之餘,常常跟一群大學就認識的兄弟,約在酒吧聊個通宵。

“一定要會自己找樂子!”他很重視生活的平衡。與老朋友聊得天南地北時,就可以完全放鬆。

察覺到現代人緊張的生活步調,周月雲提倡完全無壓力的書法學習。“在我這裡上課不點名,不用帶用具,也沒有作業,”她補充,“只要你來,這兩個小時就自己好好寫,充分放鬆,不必有負擔。”

當個創意人其實不難。我們不需要特地去上創意課,只要用心生活,換個角度看世界,嘗試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創意就會滾滾而來。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創意人。

轉載:天下雜誌

動腦會議:集合眾人智慧,搭乘別人創意的便車

知名廣告人艾力克斯.歐斯本(Alex Osborn,廣告公司BBDO創辦人之一)在1950年代提出「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這個激發構想的方法時,附帶提出了4個基本原則,目的在於確保與會者的創造力,都能不受抑制地暢流:

1. 禁止針對提出的點子或想法,當場進行評量和非議:構想當然有好有壞,所以歐斯本建議將動腦會議劃分成兩階段,前段請眾人「暫緩批評」,先求產出最大量的構想,後段再針對構想的優劣進行權衡。

2. 鼓勵自由奔放、瘋狂古怪的構想:批評別人的想法很容易,但這麼做形同在人的頭腦裡釘上條條框框,局限了想像空間。

3. 目標在於追求構想的「數量」、而非「品質」:該批評的不是別人的想法「質不好」,而是你提出的想法「量不夠多」。

4.針對提出的構想,找尋新的組合或改善:腦力激盪是「偷取別人想法的最佳時機」,可以拓展想像空間。不過,在腦力激盪輪流發言的情境中,由於人們不是一有靈感就能立刻說出來,囿於記憶短暫,反而未必能暢所欲言。對此,學者建議,只要做一些小改變,就能大為提升效率:
a.開會前,安排15∼20分鐘,讓成員個別進行腦力激盪。
b.開會時,不要只是輪流發言,而要相互討論,補強別人的構想。
c.腦力寫作(brainwriting):讓所有人在紙上寫下(或畫出)自己的想法,完成後將紙放在桌子中央,再拿起別人寫過的紙,設法就其上的想法進行補充或聯想,展開一場構想的「接龍」。

DOs
1 釐清會議主題,並請出席者於「會前」花15~20分鐘「獨自」進行腦力激盪。
2 所有與會成員都要參與發言及討論。
3 展開創意接龍,針對每個人提出的構想,找尋新的組合或改善。

DON’Ts
1 禁止針對提出的點子或想法,當場進行評量和非議。
2 先不問品質,先求得到最大量的點子及構想。
3 不要局限與會者的想像力,點子無論多瘋狂,都值得鼓勵。

經理人月刊-78期-向一流企業學高效率會議術

5個「說不」技巧,拒絕請託又不傷感情

雖然工作已經忙不過來了,同事找你幫忙的時候又不好意思說不?害怕拒絕的人多半是擔心損傷到同事之間的感情,又或者認為對方請自己幫忙是看得起自 己,如果不答應恐怕會顯得自己能力不足。該怎麼拒絕對方又不傷感情呢?《THE 21》雜誌的特別企畫從心理建設到劇本演練,教你如何說不。

1.做好心理建設

****職場心理學專家塚越友子認為,每個人首先必須認知自己有拒絕別人的權力。其次,找個能自在講話的場所,並且考慮談話的時機。接下來是想清楚 要拒絕對方要求中的哪個部分,並且預先準備好能明確傳達出「這個部分我沒辦法幫你,但如果改成……,我就可以幫上忙」的訊息。最後是設想傳達訊息之後可能 會發生的狀況。

2.找出「Yes/No」之外的選項

****遇上同事請求協助的時候,自覺只能接受或拒絕,沒有轉圜餘地,也是導致人們無法拒絕的原因之一。其實,只要把拒絕別人的請託當成是在跟對方交涉,就比較能夠打破心裡障礙,沒有那麼難開口。

假設完全接受對方的請求是100%,徹底拒絕是0%,那麼不妨試著向對方提出90%、70%或50%的方案。你可以從請託的「內容」「期限」和「數量」做評估,比如說,90%接受是「期限延長3天的話就辦得到」;70%接受是「無法擔任專案經理,但是參與專案沒問題」。

3.拒絕前表達感謝,拒絕後致上歉意

拒絕的說法也有一套固定模式可循:先以感謝的口吻,謝謝對方提出邀請;然後以緩衝句「不好意思」「遺憾」接續,讓對方有被拒絕的心理準備;接下來說出理由,並加上明確的拒絕:「因為那天已經有約了,所以沒辦法出席。」

如果婉拒是比較無關緊要的邀約(如飯局),只要說今天不方便就好;但如果是要拒絕額外的工作,就必須說出今晚無法加班的具體理由。最後不忘加上道歉,以及希望保持關係的結尾:「真的很抱歉,若是下次還有機會,我會很樂於參加。」

4.電話或e-mail拒絕要格外溫和

電話溝通看不到說話者的表情和動作,有時就算說法客氣,對方還是會覺得你的態度強硬,因此講電話的時候要增加緩衝句,盡可能體貼對方的心情。e-mail則是連聲音的抑揚頓挫都沒有,容易給人公事公辦的感覺,因此要增加感性的詞彙。

5.正面朝向對方,放鬆眉頭

說話的姿勢、表情、音調也會給人不同的感覺。拒絕時要盡量正面朝向對方,側身容易給人警戒心強的感覺。蹙眉也會給人負面的印象,盡量有意識地紓緩眉頭,以接近微笑的溫和表情講話最適當。

(本文取材自《THE 21》雜誌11月號,PHP研究所出版。整理 / 張玉琦)

打動人心的4P說話理論,銷售不再白費唇舌

「將自己想說的話,傳達給對方。」這是演說或簡報的最大目的,但商務談話(銷售產品或服務)卻不可僅止於此。除了將自己想說的話,確實傳達給對方 外,還得要打動對方的心,對方才會與你的「工作」有實際的連結,並採取行動(如下單、簽約合作等),否則你的演說和簡報也只是「說說而已」。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打動對方的心呢?

長期觀察與研究名人說話術的三橋泰介提出「4P說話理論」,指出在所說的話當中,必須包含以下4個要素:

1.熱忱、心意(Passion):

為了將自己想說的話傳達給對方,最重要的是,話要說得淺顯易懂,且具有邏輯性。但要打動人,自己傳達給對方的,應當是「熱忱、心意」,而非只是「說明」。

說到「傾訴心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政治家在街頭演說那般「慷慨激昂」的模樣。然而,就算說話的口吻從容自若,只要內容能表達出「真誠」的心意,還是有辦法打動對方的心。

三橋強調,熱忱、心意是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元素。所以在講述產品(或服務)前,請務必先培養自己對產品的真摯情感。

2.畫面(Picture):

無法在腦海中想像出情景的抽象性談話,會讓傾聽者很快感到厭倦。如此一來,在還沒打動對方的心之前,自己就先出局了。

因此,別只說:「我去了海邊,感覺很舒服。」

而是要說:「上周日我去了花蓮的海邊。那天晴空萬里,綿延數百公尺的沙灘沒什麼人。我坐在整片沙灘的中央,望著眼前風平浪靜的蔚藍大海,以及遠方的海平線,心情感到非常平靜。」

向這樣詳細描繪情境,讓傾聽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也很重要。一旦傾聽者可將說話者的描述視覺化,在腦海中浮現畫面,便會留下強烈的印象。

3.力度(Power):

沒有抑揚頓挫的敘述,傾聽者長時間聆聽,也會覺得累、抓不到重點。因此在重要且希望對方留下印象的地方,要加強語氣,其餘部分則輕輕帶過。此外,不只語氣要有強弱之分,說話的速度也得有所變化。

4.結論(Point):

如果「自己究竟想說什麼?」的結論不夠明確,想傳達給對方的心意也會模糊不清。

三橋建議,事先釐清「必須傳達出去的訊息是什麼?」「這個訊息該依照什麼樣的順序來講述?」,養成「準備打動對方的說話計畫」的習慣,對於商務活動的進行將很有幫助。

經理人月刊2015/1/21

將討論意見規格化,提高會議效率與產出

晨會、例會、主管會、檢討會……開會,是組織中司空見慣的事務,藉由開會集思廣益,凝聚組織的共識;然而冗長又失焦的會議,經常是打擊員工士氣的元凶,會議中的各種意見是否妥善處理,也不得而知。

為了加強會議的效率與產出,日本企業管理顧問宇井克己指出,開會時可能產生許多建議,一時之間難以完成討論,因此應歸類並找出優先順序。他修改由奇 異公司(GE)開發的矩陣,縱軸為效果高低、橫軸為執行難易度,由參與的大家共同把建議歸類至適當的位置,以此讓工作規格化,也有助於了解彼此對意見的看 法及順序,提高討論效率。

有了視覺化的呈現,與會者的思考方式便有了一致的邏輯,容易理解大家在想法上的差距,並提高對議題的理解力,讓整體討論更積極。

資料來源:《改造會議的技術》,經濟新潮社。製圖:張凱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