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雄兵~團結力量大

「螞蟻雄兵~團結力量大」

螞蟻是生物界中極為有趣的昆蟲之一,它們小巧的身軀蘊含著驚人的力量和團隊精神。雖然單個螞蟻的力量微不足道,但當它們團結一致時,能夠創造出驚人的成就。螞蟻以集體行動獵食、建築巢穴和搬運食物聞名,這種群體的協作讓它們成為了自然界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螞蟻的成功來自於它們無與倫比的團隊精神。每隻螞蟻都扮演著特定的角色,有的負責尋找食物,有的負責搬運,有的負責保護巢穴。這種分工合作讓整個螞蟻群能夠高效地達成任務,並且在面對挑戰時保持團結。

螞蟻的例子提醒著我們,即使是最微小的生物也能通過團隊合作取得驚人的成就。它們教導我們團結一致的力量,以及當個體放棄個人利益,為整體利益而努力時,所能達成的非凡成就。在人類社會中,我們也可以從螞蟻的智慧中獲益,共同努力,團結奮進,實現更大的目標。

台北市違建分類

違建,台灣最被詬病的奇特街景!

根據營建署統計,全台違建總數從106年的66萬4288件,暴增至111年的71萬858件,五年來增加4萬6570件,增長7.01%,可見違建拆除比不上增加速度!

六都違章建築概況

縣市106年
未拆除違建數量
111年
未拆除違建數量
5年增減率
台北市86,67381,620-5.83%
新北市186,493185,232-0.68%
桃園市61,70668,26310.63%
台中市78,547103,13931.31%
台南市29,32734,42417.38%
高雄市122,277120,066-1.81%
全台664,288710,8587.01%
資料來源:營建署 2023.9

違章建築:未經主管建築機關審查許可並發給建築及使用執照,而擅自建造、使用之建物。

違建一般可分為,舊有違建、既存違建及新違建,劃定時間依各縣市之法規而有所不同。

台北市違建分界

1.老舊房屋:35年10月1日以前及文山、南港、內湖、士林、北投都市計畫公布前已存在之建築物。

2.舊有違建:

  • 戶口遷入或門牌編釘證明
  • 52年以前原始設立稅籍之完納稅捐證明
  • 房屋產權謄本或建物登記證明
  • 繳納自來水費電費收據或證明

3.既存違建:53年1月1日以後至83年12月31日以前已存在之違建。

4.新違建:84年1月1日以後新產生之違建。

台北市違建之處理

1.新違建 (84.1.1以後):只要查報一律拆除。

2.列管違建:符合 #台北市違章建築處理規則 第6至22條規定 #較經微 之新違建,如假山水、魚池、欄柵式圍籬、守望亭等,由工務局拍照列管。

3.舊有違建、既存違建、老舊房屋:由工務局拍照列管,再依照違法情節來安排是否拆除,這類型的違建僅是「暫緩拆除」,並不代表合法。

台北市為保障市民居住安全,對於83年12月31日前的違建,即便已進行拍照列管、分類分期處理,只要有危害公共安全之虞,則不論大小、新舊一律優先拆除。

臺北市現行違建處理原則

建築法 第25條

建築物非經申請直轄市、縣(市)(局)主管建築機關之審查許可並發給執照,不得擅自建造或使用或拆除。

違章建築處理辦法 第2條

本辦法所稱之違章建築,為建築法適用地區內,依法應申請當地主管建築機關之審查許可並發給執照方能建築,而擅自建築之建築物。

凶宅如何認定?

凶宅只是民間稱呼,沒有明確定義,在法律上,針對凶宅交易糾紛,依內政部97年函釋認定,須符合3大要件:

1.發生於賣方持產權期間:一般民眾認為只要發生過凶案就是凶宅,然而房屋經過長時間轉手,買賣雙方可能不知道該房屋的過去,故定義為在賣方持有期間有發生兇殺或自殺案件才算是凶宅。
2.兇殺或自殺死亡:不包含自然死亡,如老死、病死、意外死等。
3.致死發生地或陳屍地在屋內:不包含死亡案件發生於大樓公共區域,如中庭、停車場、樓梯間等。

實務上判定是否為凶宅,除參酌內政部函釋外,亦審酌其他具體客觀情形。

內政部規定,賣方應就其建物(專有部分)是否曾發生兇殺、自殺、一氧化碳中毒或其他非自然死亡之情事,分別依「產權持有期間有無發生」及「產權持有前是否知情」進行確認,並詳載於不動產說明書中。
買方購屋時除詳閱不動產說明書外,也可以詢問社區鄰居或當地派出所等,以避免賣方及仲介業刻意隱瞞凶宅之資訊,而產生交易糾紛。

內政部97.7.24 內授中辦字第0970048190號函釋
本建築改良物(專有部分)於賣方產權是否曾發生兇殺或自殺致死之情事,係指賣方產權持有期間,於其建築改良物之專有部分(包括主建物及附屬建物),曾發生凶殺或自殺而死亡(不包括自然死亡)之事實(即陳屍於專有部分),及在專有部分有求死行為致死(如從該專有部分跳樓);但不包括在專有部分遭砍殺而陳屍他處之行為(即未陳屍於專有部分)。

Q & A

Q1:在家中遭砍殺但逃出屋外後死亡,房屋算兇宅嗎?

不算,是以死亡地點來判斷,原則上不是死在屋內,就非屬兇宅。但房屋的範圍包含附屬建物,如果死在院子、棚架、頂樓、陽台等處,房屋仍然算兇宅。

Q2:在社區大樓頂樓跳樓,死在中庭,社區會變兇宅嗎?

不算,因為頂樓和中庭都是公共區域,非專有部分,不算兇宅。但是,如果是從某住戶家中13樓跳樓而死在中庭,因為事發地13樓是專有部分,13樓就算是兇宅。

Q3:一氧化碳中毒身亡,算是兇宅嗎?

依照內政部97年的函釋,曾發生兇殺或自殺死亡的房屋在算兇宅,其他非自然意外死亡並不屬之,但事實上,應該是只要會讓人產生嫌惡,就還是房屋的瑕疵,會影響交易價值,賣方不得隱瞞,而且法院的見解未必與內政部相同,不少判決認為非自然死亡的狀況也屬於兇宅。

我家門口可不可以擺鞋櫃?

新北市一名楊小姐放了一雙高跟鞋在住家門口的階梯上,害得一位萬小姐踩到摔傷,雙方鬧上法院。楊小姐認為20年來,鞋子向來都放在「門邊樓梯上」,沒想到去年11月,四樓訪客萬小姐說自己踩到一雙高跟鞋滑倒受傷,堅持提出告訴。纏訟將近1年,高等法院判「高跟鞋主人」敗訴,依「過失傷害」判拘役20天,易科罰金2萬元,是國內「首例」。(2007年9月新聞報導)

住戶不得於私設通路、防火間隔、防火巷弄、開放空間、退縮空地、樓梯間、共同走廊、防空避難設備等處所堆置雜物、設置柵欄、門扇或營業使用,或違規設置廣告物或私設路障及停車位侵占巷道妨礙出入。但開放空間及退縮空地,在直轄市、縣(市)政府核准範圍內,得依規約或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供營業使用;防空避難設備,得為原核准範圍之使用;其兼作停車空間使用者,得依法供公共收費停車使用。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6條第2項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6條第2項明文規定,住戶不可以在樓梯間堆置雜物,違反者得報請主管機關,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49條規定,處以4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鍰,並得令其限期改善或履行義務;屆期不改善或不履行者,得連續處罰。

遺囑信託預先規畫 守護愛的人

香港某知名藝人在過世前,為了防止當時年紀尚小的獨生女任意揮霍財產,在遺囑中特別將自己的遺產交付信託,在女兒年滿35歲時,再將全部遺產交付其女,在此之前,其女僅能每月領取極有限的金額作為生活費用。

「信託,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以契約或遺囑為之。」

信託法 第2條

當委託人以立遺囑的方式,把財產交付信託時,就是所謂的「遺囑信託」,也就是委託人預先以立遺囑方式,將財產的規劃內容,包括交付信託後遺產的管理、分配、運用及給付等,詳訂於遺囑中。
等到遺囑生效時(委託人死亡後契約才生效) ,再將信託財產轉移給受託人,由受託人依信託契約之約定管理遺產至信託期間屆滿或終止為止,以確保遺產可以依照委託人生前意願來管理運用。

一、遺囑信託的功能

遺囑信託有保儲財產、避免浪費、執行遺囑、監護子女及照顧遺族等功能。

1. 委託人生前仍保有財產的所有權,降低提早分配財產的不安。

2. 藉由遺囑的效力由遺囑執行人全權管理遺產並交付信託,不致發生有繼承人不願意配合而讓整個繼承作業難以執行的問題。

3. 透過信託制度依委託人生前意思管理及分配遺產,於委託人死亡後,由受託人管理處分信託財產,按時定期給付信託利益給受益人,可以防止遺族揮霍,達到保證遺族生活無虞的目的,以完全及周延的照顧遺族。

二、遺囑信託之要件

1. 委託人之遺囑能力 (民法1186)
(1)年滿十六歲之人:不必經法定代理人同意,得單獨立遺囑。
(2)未滿十六歲之人:縱經法定代理人同意,亦不得為遺矚。

2. 受託人之選任
(1)一般定有受託人,或定有選任受託人之方法。
(2)未指定受託人,或未定明選任受託人之方法,或依所定方法不能產生受託人者,該信託行為亦屬有效。

三、遺囑信託之設立方式

1.以民法規定訂定遺囑

包括自書遺囑、公證遺囑、密封遺囑、代筆遺囑與口授遺囑)之方式為之,其所為遺囑之方式與民法所定方式不符者,不能成立。(民法1189)

2.遺囑信託為單獨行為
(1)遺囑信託由遺囑一方為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無須取得受託人之同意。
(2)委託人生前與人訂立契約,以其死亡為條件或始期而設立之信託,非屬遺囑信託。(法務部85年02月06日法參決字第03206號函)
(3)委託人死亡後,其繼承人依據遺囑,與受託人簽訂契約,使受託人為遺囑中所定之信託目的,管理或處分財產之信託,亦非屬遺囑信託。

四、遺囑信託之流程

1. 立遺囑 (包括指定遺囑執行人)

2. 遺囑於立遺囑人死亡時生效

3.「遺囑執行人」赴國稅局申遺産稅並繳納

4.「遺囑執行人」將遺產交付「受託人」

5. 受託人管理信託財産並依立遺囑人所訂之分配方式將受託利益交付「受益人」

五、遺囑信託注意事項

1. 具效力的法定遺囑
除依民法規定5種方式訂定遺囑外,需留意遺囑信託有無發生侵害繼承人「特留分」(民法1187.1223)的問題,以避免日後爭議。

2. 遺囑信託之規劃
遺囑信託架構,委託人、受託人、受益人、遺囑執行人,必要時需有監察人、信託目的、信託期間、信託財產管理或處分方法、信託關係消滅事由及消滅時財產歸屬人⋯等,細節越完整清楚,執行才能越順利。遺囑信託內的資產,會因規劃方式不同,未來計算稅負的方式也有異。

遺囑信託 範例參考

3. 遺囑受託人的決定
遺囑中應指定受託人,如受託人拒絶或不能接受信託時,除遺囑另有訂定外,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得向法院聲請選任受託人。而「受託人」最好指定是專業人士或專業機構,避免未來紛爭。

4. 慎選信託監察人
信託監察人的安排是為了監督受託人及受益人是否確實依照信託契約的要求執行或落實相關的要求或行為規範。如何確保信託可以遵照委託人的遺願執行,避免人謀不臧的憾事發生,信託監察人的把關至關重要。建議若有考慮以信託作為財富管理的工具時,信託監察人的組成與選任應格外注意。

5. 遺囑信託房地申請按自住用稅率
以土地及其地上房屋為信託財產之遺囑信託,房地所有權可視同為受益人所有,財政部已發布解釋令,此類房地如符合要件,可申請按自住用稅率課徵房屋稅及地價稅。

只要於信託生效時及信託關係存續中,符合以下要件:

1. 受益人為委託人之繼承人且為其配偶或子女。

2. 該房屋供受益人本人、配偶或直系親屬居住使用且不違背該信託目的。

3. 信託關係消滅後,信託財產之歸屬權利人為受益人者,該受益人視同房地所有權人。

4. 該土地及其地上房屋其他要件符合上述自住相關規定。

這類房地於信託關係存續中,可按自住用稅率課徵房屋稅及地價稅。


財富傳承最好能提前規劃,藉由法律的保護及公正第三方託付(如銀行),利用信託把資產留給最需要的人,「遺囑信託」不失為一個可以作為幫助子女財富管理的有效工具之一。


※資料來源:政府 機關 新聞 網路。圖文製作為2022Q4,所援引之相關法規如有變動或文字誤植,請依政府機關為準。

大額捐款給寺廟竟被課贈與稅?

【案例】甲君在102年捐贈900萬元給台南一家寺廟,由於該寺廟「非財團法人」,國稅局認定該捐贈的現金不符合免贈與稅之規定,因此,向甲君課徵贈與稅68萬元。

【解析】

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20條第1項第3款「捐贈依法登記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其捐贈金額不計入贈與總額。

一般向寺廟添香油錢的小額捐贈,通常不涉及贈與稅,若捐贈金額大於贈與免稅額(111年起為244萬元),最好先確定該捐贈是否符合規定,是否可以免課贈與稅。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20條
不計入贈與總額︰

1.捐贈各級政府及公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之財產。
2.捐贈公有事業機構或全部公股之公營事業之財產。
3.捐贈依法登記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
4.扶養義務人為受扶養人支付之生活費、教育費及醫藥費。
5.作農業使用之農業用地及其地上農作物,贈與民法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所定繼承人者,不計入其土地及地上農作物價值之全數。受贈人自受贈之日起五年內,未將該土地繼續作農業使用且未在有關機關所令期限內恢復作農業使用,或雖在有關機關所令期限內已恢復作農業使用而再有未作農業使用情事者,應追繳應納稅賦。但如因該受贈人死亡、該受贈土地被徵收或依法變更為非農業用地者,不在此限。
6.配偶相互贈與之財產。
7.父母於子女婚嫁時所贈與之財物,總金額不超過一百萬元。


《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免納所得稅適用標準》第2條

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符合下列規定者,其本身之所得及其附屬作業組織之所得,除銷售貨物或勞務之所得外,免納所得稅:
一、合於民法總則公益社團及財團之組織,或依其他關係法令,經向主管機關登記或立案。

二、除為其創設目的而從事之各種活動所支付之必要費用外,不以任何方式對捐贈人或與捐贈人有關係之人給予變相盈餘分配。

三、其章程中明定該機關或團體於解散後,其賸餘財產應歸屬該機關或團體所在地之地方自治團體,或政府主管機關指定之機關或團體。但依其設立之目的,或依其據以成立之關係法令,對解散後賸餘財產之歸屬已有規定者,得經財政部同意,不受本款規定之限制。

四、其無經營與其創設目的無關之業務。

五、其基金及各項收入,除零用金外,均存放於金融機構,或購買公債、公司債、金融債券、國庫券、可轉讓之銀行定期存單、銀行承兌匯票、銀行或票券金融公司保證發行之商業本票、上市、上櫃公司股票或國內證券投資信託公司發行之受益憑證,或運用於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之項目。但由營利事業捐助之基金,得部分投資該捐贈事業之股票,其比率由財政部定之。

六、其董監事中,主要捐贈人及各該人之配偶及三親等以內之親屬擔任董監事,人數不超過全體董監事人數三分之一。

七、與其捐贈人、董監事間無業務上或財務上不正常關係。

八、其用於與其創設目的有關活動之支出,不低於基金之每年孳息及其他各項收入百分之六十。但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當年度結餘款在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
(二)當年度結餘款超過新臺幣五十萬元,已就該結餘款編列用於次年度起算四年內與其創設目的有關活動支出之使用計畫,經主管機關查明同意。

九、其財務收支應給與、取得及保存合法之憑證,有完備之會計紀錄,並經主管稽徵機關查核屬實。

普通人和匠人的區別

【把簡單的事做到極致,就是不簡單】

總是想著“差不多就行”,最後往往差很多;
總是想要找捷徑,可能在尋找中走了很多彎路;
總是在做計劃喊口號,也許大多都沒實現;
有時候,我們離目標的差距,
不是對速度的追求,而是對質量的要求。
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
9種工匠精神↓↓對照,學習!

十個激發你創意的好習慣

持久的創造力並不是來自靈光一現或一個下午的靈感湧現。我們應該把創新作為一種日常習慣,就像做任何事情都要打好地基一樣。99U 從許多企業家、研究人員以及創意工作者身上總結出了創新人士身上值得借鑒的共同特點,來幫助大家培養創新的習慣!

1、每個季度安排一次度假

風投家 Brad Feld  每三個月給自己安排一周時間休假:「每個季度我都會給自己放假一周遠離網絡,這是我做過的最有效的事了。禮拜六我和妻子Amy出發去某地,我不會帶電腦,而且在機場的時候我就會把手機給她。

等到下週六我們度假結束回家的時候,妻子才會把手機還給我。通常我們是去一些輕鬆愉快的地方旅行而不是宅在家裡休假。旅途中的所有時間我都是用來放鬆和陪伴妻子。

度假時,我通常每天讀一本書,和妻子說說話,安排很多成人娛樂,每天都很晚才睡。無論什麼時候回來,我總是精神煥發的。」

2、每次項目結束後舉辦一個「回顧會議」

前奧巴馬競選活動首席技術官 Harper Reed認為每日「回顧」很重要:「總統競選活動背後有一個很棒的團隊,這個團隊之所以總是充滿活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每當一個項目結束後,我們都會舉辦一個會議專門用來回顧整個項目。」

這使得我們能夠停下來好好反思一下「我們啟動的到底是個怎樣的項目?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錯了?」

由於我們養成了迭代式開發的創業精神,通常都能立即發現項目中哪些地方出錯了以及哪些地方是對的,這對我們來說非常有價值。我認為能夠隨時意識到事情的發展走向並且快速說出來這一點相當重要。

人們總是忘記瞭如何去認同,尤其是在技術方面,這是對工作上的傷害。每個人都是有感覺的,但要把你的感覺說出來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你在會議室裡這麼說:「好了,我們的項目今天啟動了,對此你們怎麼看?」

然後你的團隊說:「我確實不喜歡這樣做,對於我們放棄那個任務我有些猶豫也有點不開心,但對於這個項目的實施我太興奮了。」你看雖然這只是一次簡短的對話,但卻是一次坦誠的溝通。

3、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暢銷書作者 Cheryl Strayed  關於寫日記的重要性是這麼說的:「我認為寫作是探索自我的工具,它給了我太多的幫助。寫作在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作為一名藝術家,我需要寫作,但當我嘗試著解決某件事情或者要做一個艱難的決定時,我同樣需要寫作。我認為在很多時候人們就算不是作家在處理危機的時候仍需要寫作。

當你失戀時,你會寫日記,雖然你寫日記的習慣不會超過2年。如果你想鍛煉自己的思維邏輯和觀察能力,寫日記是個最基本的方法。寫作能讓你思路清晰心靈澄澈。」

4、創建一個「有趣人物的基金會」

作為一名作家兼企業家 Ben Casnocha創辦並投資了一項「有趣人物的基金會」,以鼓勵大家定時去尋找並接觸各式各樣有趣的人。

「有趣人物的基金會」其實是一種預先承諾式的機制,通過預先設定好時間和資金,強制要求去尋找你感興趣的人,這樣一來就增加了你確實會去做這件事的可能性。

因為我們知道很多人都是這樣,明明知道自己應該去做這件事,也想著要去做,但當事情真的到眼前時,比如當你必須抽出一小時來完成一件事或要花40美元請某人吃飯等,這時就會撒手不做了。

從人脈網絡的長遠發展來看,如果你沒有一個長遠的眼光就很容易出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無論是愛情、友情或者同事之間的情誼——都需要花費時間去發展和維繫。很多時候,把人際關係作為一種短期交易的方式來對待,將會阻礙未來發展長期的人際關係。

5、養成「剪報」的習慣來激發靈感

當 Sarah Foelske感到困惑時,她會去看看她的剪報冊:「在任何一個項目中通常都會有讓你感到困惑不解的時候,每當這種時候,我都會遠離電腦逃離一天中的繁忙,這對我突破瓶頸有很大的幫助。

當你放鬆頭腦,就算只有10分鐘,也會發現靈感來的更容易了。在急需要創意靈感的時候,我認為像這樣的訓練和沈思是很有幫助的。

我也很喜歡收集剪報之類的,無論是雜誌內刊或活動邀請函又或是漂亮的包裝紙,只要是能激發靈感的我都會收集起來。另外,我還會通過瀏覽有關視覺系作品的書籍來尋找靈感。」

6、每天小睡一會

新聞主播 Pat Kiernan確保每天小睡一會兒:「我每天都會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日程,確保每天都能小睡一會兒。你必須學會說不!對此我一般都保持堅定的立場。早上你必須休息好才能有精力應對工作,所以你必須拒絕一些瑣事,學會抵制那些讓你分神的誘惑。」

7、大膽假設,並將設想的內容記錄下來

Rapha創始人 Simon Mottram經常會寫一些假想的商業文章來幫助他進行決策:「我常常會在《金融時報》或者《華爾街日報》上寫一些關於一個企業未來發展的假想式的商業文章。

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就是我們正在努力嘗試想要達到的狀態。我曾在2005年給Rapha寫過一篇,這篇文章在《財富》雜誌2010年11月份刊登過。(顯然現在世界變得有點不同了,《財富》雜誌也改版了)

文章中談到Rapha想要變革自行車市場,並且倡導更多的人把騎行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以 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談到25000名Rapha的顧客組成一個俱樂部,在Rapha咖啡館集合,一起出發去騎行併購買Rapha咖啡,談到 Rapha的產品在很多雜誌上出現……5年後也就是2010年11月份,這篇文章中所描寫的商業模式已經實現了。」

8、在酒吧裡來場頭腦風暴

設計師 James Victore喜歡在酒吧裡思考設計創意:「我都是在酒吧或餐廳裡畫草圖,而不是在工作室。當我創作畫冊的時候,我每天早晨都會離開工作室去公園坐個幾小時。一旦我有靈感了,就馬上在寫生本上速寫下來。

之後白天的時間我都呆在工作室裡製作作品,等到了傍晚4、5點鐘,我會去酒吧裡坐坐,喝上兩杯再寫幾個新點子。我很喜歡每天這樣的創作過程,也因此成了我的習慣。

我無法在工作室裡思考創意,我認為工作室只是為了生產作品而把員工集合起來的地方。然而我們並不是在為了生產作品而創作,所以可以隨時離開這個封閉的格子間。有多少偉大的建築創意是在餐巾紙上完成的?因為他們是自由的靈魂,他們沒有被作品束縛。」

9、從鋼筋水泥的「牢籠」裡走出來

電台節目主持人 Garrison Keillor確保自己不被辦公大樓所束縛,靜下心來好好觀察周圍的世界:「我並不認為人們呆坐在電腦前能想出什麼好創意。

相反,帶上本筆記本,出去走走,觀察周圍的世界,能帶給你更多的靈感。如果你走進一間房間,看到一些大型的圓柱,你會聯想到這裡曾經是個儲蓄銀行,這時候你就把這些想法記下來,這會是激發創意靈感的開始!

我認為做任何事情都要善於觀察,就算這件事最後的結果可能用不到,但做事情都是從察言觀色開始的。有很多非正式談話是偶然聽到的,當然,我想你也很樂意在一牆之隔外聽到些什麼吧。」

10、學會用「思維合成」的方法來思考問題

藝術家兼電影製作人 Ze Frank在頭腦風暴時有自己一套方法來達到思維發散的製高點:「『思維合成』是一種試圖把你的思考過程分成幾部分的思考方式,當然,我經常使用這種方法。你可以先列出4到5個形容詞或特徵詞,然後往這個方向開始頭腦風暴。

一般來說,當我有了一個靈感時,我通常會圍繞這個點從小範圍內開始發散思維。舉個例子,Procter & Gamble出了新款衛生紙,如果我想從它身上找到靈感,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衛生紙上展開一定範圍的聯想。

如果你沒有衛生紙會怎樣?你會喜歡什麼尺寸的衛生紙?哪種人從來不用衛生紙?哪種人又經常使用衛生紙?你能用10,000卷衛生紙來做什麼?一個沒有衛生紙的世界又會是怎樣的?

我在這些極端的想法中反覆直到閃出有趣的點子。然後你在這些新點子上再重複上述的過程。這樣的訓練太酷了,它迫使你的思維衝破事物的尋常邊界。」

轉載:http://99u.com 2014

搖一搖!解放你心中的007

世界上辨識度最高的英文單字是什麼?

第一名是「OK」,第二名就是「Coca-Cola」。連不懂英文的人,也能憑包裝知道眼前的紅色罐子是可口可樂,「Coca-Cola」已變成全世界辨識度最高的商標。

可口可樂曾經蟬聯13年世界最佳品牌的寶座,今年堂堂邁入第129年發展史,從最初的感冒藥水,變成廣受年輕族群歡迎的碳酸飲料。但是這個129年的老品 牌,行銷依然嚇嚇叫,一下子變身007,要你在70秒內完成任務,就可以得到電影套票;從販賣機購買一瓶可樂會發生什麼意外?出現真人的手,送出熱騰騰的 pizza或一束鮮花,製造全新的驚喜,完全懂得新世代想要的刺激青春!

可口可樂不但是全球年輕人流行的關鍵指標,就像大麥克漢堡指數一樣,通常在冰涼透沁的搖滾樂般氣泡氛圍外,也深藏著許多各地次文化的密碼。

像2012年澳洲可口可樂「Share a Coke」的宣傳活動,在可樂罐印上澳洲最常見的150個名字,讓消費者買到印有自己名字的可樂瓶,引起轟動。這個經典行銷到了大陸變成「暱稱瓶」,關鍵 語是「高富帥」、「小清新」、「閨密」;到了台灣的「關心瓶」,關鍵語就變成了「謝啦」、「挺你」、「甘溫」等鼓勵用語。

美國可口可樂總公司有個社群監控中心,稱做「the hub」,可以監控9種語言,了解消費者對每一檔產品、活動的討論內容。


百年品牌屹立不搖的青春祕訣究竟是什麼?

關係?關心?台灣年輕人選關心

可口可樂在全球207個國家銷售,很多傑出創意都可以在地轉化應用。澳洲可口可樂在2012年推出「Share a Coke」活動時,可樂罐上印的是當地常見名字;場景轉換到大陸,率先推出「暱稱瓶」,印著「高富帥」、「小清新」、「閨密」等網路用語,用「族群」、 「關係」帶動互贈可樂的熱潮。

香港商可口可樂台灣分公司資深行銷經理林茂生心想,「那台灣年輕人喜歡『關係』還是『關心』?」

當時找了50個大學生做調查,讓「暱稱瓶」跟「關心瓶」大PK,沒想到後者勝出,大多數人選了「關心瓶」。

林茂生觀察到台灣人熱愛使用貼圖的社交習慣,其實隱含著台灣人害羞、不擅表達情感的特質,而且台灣人與人的關係比較親近,又很喜歡幫助人,所以關心瓶的勝出有其社會文化背景。

所以「Share a Coke」活動到了台灣,將「暱稱瓶」再轉化為「關心瓶」,讓那些不好意思當面說出口的話,就由可樂幫你傳達。

生日那天,桌上並排出現印著「開心撒花」、「生日快樂」的可樂瓶,是同事集資送給你的生日禮物;考試時送給同學「衝啊」的可樂瓶,互相打氣。從沒想過,可 樂瓶也可以變成人際溝通的介面。這是台灣可口可樂推出的「關心瓶」,印有「謝啦」、「挺你」、「甘溫」、「就醬一起」、「拍拍」、「揪甘心」等鼓勵用語。

別小看少少幾個字,但卻是行銷上無限連結的利器。

在人來人往熱鬧的台北東區百貨公司前,出現一台有趣的販賣機,名稱是「K 歌快樂SONG」販賣機,站在販賣機前可以點歌,唱完就掉出對應的年份瓶,消費者還可以選擇要分享給另一個人,就會掉出2 瓶可樂。

這台販賣機是因應台灣在今年推出「年份瓶」所設計的,結合流行音樂,瓶身印有QRcode,掃描後就可以聽到屬於那個年代流行的5 首歌。

台灣是華語流行的重心,像是2003 年的代表歌曲是〈Super Star〉,2007 年的代表歌曲是〈牛仔很忙〉,透過同一首歌,喚起消費者個人的專屬回憶。「讓消費者有認同感,音樂跟年份的連結,可以喚起回憶,很貼近消費者,」林茂生說。

這個年份瓶活動,精心準備了跨足48 年的版本,可以想見這個橫跨近半世紀的240 首歌,多麼具代表性。但是怎麼讓老中青各年齡的消費者都聽得到?

消費族群有老有少,即使登台高呼,傳播速度還是太慢,最快的方式是讓每個年齡層的意見領袖自行分享,達到分眾傳播的效果。

可口可樂選出200 多位名人,橫跨各領域與年齡層,將年份瓶做成特殊包裝,附上小卡片,寫下名人跟這個年份的關係。「對方收到後,會覺得這個年份瓶是為他設計的,引發分享念 頭。」像是女兒出生的那一年、坐上主播台的那一年??,每個人生命中都有值得記憶的那一年,林茂生說,最好的行銷就是情感連結,那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行銷 記憶,也會反映出品牌的情感價值。

社群「the hub」監控9 種行銷語言

每個品牌都在經營粉絲專頁,無非是想跟上社群浪潮,但經營粉絲頁的KPI,若只看重按讚數、留言數,絕對會錯失粉絲真正想告訴你的事。可口可樂得以保持百年偶像的地位,致勝關鍵就是善用Social listening 工具,洞悉消費者好感度,隨時掌握行銷趨勢。

美國可口可樂總公司有個社群監控中心,稱做「the hub」,可以監控9種語言,舉例來說,監控「年份瓶」、「關心瓶」、「K歌快樂SONG」等字,就可以知道消費者對這些產品與活動的討論內容。

回到品牌化(branding)的原點,行銷是為了搭起產品跟消費者溝通的橋樑,「我們要了解消費者,會請廣告公司做消費者調查,看趨勢報導,也有Social listening工具,了解目標族群的想法是什麼。」

像是年份瓶活動,透過粉絲專頁詢問使用者「你最喜歡哪個年份?」消費者回覆,「我最喜歡1970年,那是我出生那年」、「是我大學畢業的2005年」。消費者跟年份的關係交織成一個個故事,而且是自願性的分享、擴散。

Social listening是企業監控特定關鍵字,像是品牌、活動、產品字,找出它們在社群中被討論的情況,可以用來分析消費者對品牌的意見,以及品牌認知、印象等。

分眾溝通,精準進入Young 世代的心

別以為年輕人都一樣,「24歲以下的族群,跟30歲以上的族群很不一樣,」林茂生觀察。

以年份瓶為例,運用電視廣告做分眾溝通,第一波是1991-2014年的版本,背景是學生時代,一群宅男聚在一起大合唱的歌,或是在國中跟學長告白的歌; 兩個月後,再推出1968-1990年版本,呈現小孩在畢業典禮上表演的歌,爸爸跟兒子共同分享的歌。用年輕與家庭所代表的年齡意象,串聯音樂與產品,達 到分眾溝通的目的。

台灣可口可樂從2012年開始經營粉絲專頁,粉絲數已達30萬人,目前可樂仍以25-35歲為最大消費族群。林茂生觀察,30歲以上使用者習慣觀看、轉貼,年輕族群喜歡互動、留言,因此要創造年輕族群參與的空間。

接下來,林茂生說,24歲以下的年輕人,是可口可樂瞄準的目標新溝通族群。「行銷必須觀察現在年輕人喜歡什麼,及早進入年輕人的市場,愈早認識你的品牌,整個life time value更高。」品牌扎根的時間愈早,對於品牌消費的週期就更長。

可口可樂擁有國際化的品牌支援、在地化靈活應用的權限,「這就是這個牌子迷人的地方,有一個大concept,變成icon of happiness(快樂的象徵)。對於快樂,每個國家、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解讀。怎麼樣才可以感到快樂,都是回歸到以人為本的思維。」

轉載:30雜誌.2014.07

100個創新商機

舊有的軌道上已找不到答案,新的經濟需要有新的創意及方法來解決。透過開放、網路、參與,在開放心態、開放資源、開放社會、開放連結、開放創新下尋找新機會。

創新無所不在,創新更神奇的是,可以解決你意想不到的事。

老樹,開始唱歌

德國柏林每年砍2000 棵老樹,一個致力於友善地球的環保團體BUND,發起了一項有創意的護樹活動。他們找了一棵百年的板栗樹,邀請5 位藝術家舉辦了一場「樹的音樂會」(Tree Concert)。

板栗樹會掉下栗子,藝術家們在樹下放置了多個高感應薄膜布幕,以迎接掉下來的栗子。當栗子打在布幕上,即刻會轉為一顆顆音符,發出不同音階的聲音,同時也產生出不同顏色的燈光,在夜晚顯得更為繽紛。

這個活動果然引起柏林民眾意識到保護老樹的重要。平均每日吸引了500 人,不分晝夜前來觀賞。同時也樂於捐款,總計1 個月活動期間收到的款項,較活動前成長了800%,因為透過捐款,就可以獨家下載栗子樹所產生的獨特音樂。

一個好主意,讓老樹留了下來,也讓人民更關心老樹。

捐血,化解千年仇恨

創意不僅留下了老樹,好的創意更可以解決歷史上千年的衝突。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是兩個長期互看不順眼的國家,引發的衝突與戰爭,不計其數。有什麼辦法可以化解這樣的衝突呢?

沒想到他們發揮創意,想出互相輸血,讓彼此成為血親的點子,以化解彼此的紛爭與仇恨。

這項由以色列第九任總統佩雷斯(Shimon Peres)和平基金會發起的互為血親活動,開辦一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共同捐血的血庫,讓兩國人透過輸血,有機會成為血親,且首先由在兩國多年來戰役衝突中失去兒子、女兒、兄弟、姊妹的受害者開始。

當對方的血液裡流著你的血,你還忍心傷害他們嗎?藉著受傷害的人開始放下仇恨,遞出了和平的橄欖枝,讓兩國人民再次思考,有必要一直衝突下去嗎?不能有另一種和平相處的方式嗎?

本來兩國的父母、兄弟姊妹因失去心愛的人而激動與瘋狂,甚至想要拿起刀子衝出去報血仇;但在清醒之後,他們放下恨意,捐血給「敵人」,親自投入和平活動,愛也從這裡再次復燃,寬恕取代了仇恨。

沒動用到一槍一彈,和平的花朵竟能在以巴兩國間,綻放開來。

手環,追蹤小孩安全

從中東飛到巴西,關心的不是正踢得火熱的世足賽,一項由妮維雅發起的創意活動正在展開。

父母親帶小孩到海灘玩水是巴西每個家庭的主要娛樂之一,妮維雅不僅推銷防曬產品,今年更結合了科技,讓父母親可以將廣告頁上附的兒童追蹤手環拆下來,扣在小孩手上,再以智慧型手機來追蹤,讓小孩不會因此走失或發生意外。

妮維雅運用簡單的無線追蹤技術,附在自家刊登在雜誌上的防曬產品廣告頁上,只要消費者買了雜誌,撕下此隨頁附贈的追蹤手環,套在孩子手上,再結合手機,就可掌握到小孩的行蹤。即使離開了父母親的視線,查看手機就可以知道小孩最新位置。

這項創意結合了行動科技,也讓父母親感受到妮維雅的用心,大大解決了父母帶小孩到海邊玩水的顧慮。

車票,內疚之旅

回到亞洲,年輕人離開家鄉到城市打拼工作,似乎是各國普遍的現象。澳洲V Line 交通公司推出「Guilt Trips( 內疚之旅)」活動,就是讓年輕人或久未碰面的朋友,可以選購這種車票,搭車回到家鄉與家人及老朋友重逢。

這個活動打動了在家鄉的父母,甚至出錢幫小孩買好車票,寄給他們,請他們回家一趟。也有年輕人受感動,馬上買了車票,回到家鄉找老朋友敘舊。

這家交通公司因這個活動車票銷售增加了15%,但引起的迴響不僅於此。因返鄉回家探親或觀光的人,為小鎮帶進大筆的消費,讓地方經濟有如注入活水,再次活絡起來,也讓年邁的父母們,重享天倫之樂。

一個好點子可以解決這麼多的事,幫以巴化解了兩國的仇恨;維護了老樹的生命;幫父母親更安心的帶小孩子去海邊玩,甚至也幫相隔兩地的家人得以團聚。

破壞式創新下的解方經濟

好點子真的很神奇,它還能做些什麼?最近出版的一本書叫《政府失能下的新經濟革命》(The Solution Revolution),書中告訴我們一種新經濟型態的成型─解方經濟。它是透過創新的解決方法,運用科技、運用公民,讓社會問題被改善解決,甚至產生出 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經濟價值。

作者威廉‧艾格斯(William D. Eggers)指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但是我們卻像是陡峭小丘上搖晃行駛的山火車,我們想的只是怎麼調整輪子在山路軌道上繼續運行,卻無視於 大環境的天崩地裂。如果你只是像受限制的火車一樣,只在現有的軌道上單獨地解決一個大問題,你可能就已限制了答案。

既然在舊有的軌道上找不到答案,那何不拆了軌道做破壞式創新?

什麼是破壞式創新?以教育為例,公共學校教育裡必有老師、教室、教科書、學校設備、自助餐還有校車,但顛覆性的假設就會反問:「如果都沒有這些呢?」最後誕生了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OOCs)。

艾格斯說,想像一下,如果這個世界有著比現在多2 倍、3 倍甚至4 倍數量的問題解決者,再加上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這就是不在搖晃山火車上解決問題,而是進入一個全球的「解方經濟」(The Solution Revolution)時代。

解方經濟的成分,包括破壞性的科技創新、規模化的商業模式、公共價值的交換、以及建立完整的生態系統(詳見左頁圖)。

什麼是台灣的「解方經濟」呢?

我們找了100 個創新商機,發現愈來愈多的人把創意拋出來,由全民投票,以去除「框架內思考」(inking in the Box)的問題。愈來愈多的商業模式,也正在打破舊經濟既有的模式,尋找自己的創新彈性。而全球正在風起雲湧的機器人大軍,甚至已出現醫療機器人;而3D 列印甚至進化到生物列印,未來還可能複製人類進軍火星的所有物資。

而台灣, 不論是由楊振甫發起的5% Design Action,在網路上建立平台,號召全民每人撥出5%的時間參與解決社會問題;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正在思考建立260 億個裝置的物聯網,任何有電或沒電的物件一旦連上網後,會讓整個世界變不一樣;還是全新冒出頭的台灣第一家廉價航空威航,打破舊行規,推出嶄新的價格彈性 商業模式;抑或是在宜蘭平原,由建築師楊文全設計長出來的新農夫育成平台,都讓台灣進入一個全新的想像世界。

什麼是台灣的「解方經濟」?本期封面故事「100個創新商機」,就是透過創新解方,運用科技、運用公民,讓問題被改善,甚至產生出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經濟價值。以下是10個必知的創新元素:

1 擬人商機:人,做不到、不想做、嫌太貴、去不了,都有替代的機器人,世界的機器人大軍正在快速成軍。

2 網網相連:從咖啡機到雲端,全球260億裝置物聯網正在連線。

3 無限複製: 3D列印挑戰1/1000mm的列印極限,從生物晶片到火星物資都做得到。

4 逆向創新:摒除傳統交易模式,利用價格彈性,得到全新價值模型。

5 免費增值:用open source開放性資源,讓營運成本趨近於0,形成「免費增值」模式。

6 公民設計:結合眾人之智,為公共議題創造價值,並提出眾智解方。

7 公共價值:將綠色創新意導入公共議題,解決社會問題。

8 生態系統:建立生態系統,讓資源回收成為新能源。

9 大數據:運用大數據資料創造聯結,創新CRM經營模式。

10 痛點商機:有問題就有市場,尤其是金 字塔底層商機。

目前我們面臨的經濟環境是複雜、變動、詭譎及高度的不確定性,如何面對?恐怕需要更有創意的方式。用創意去解決問題,用創新去因應變革,如此才能打造一個新世界、新經濟,而新工作機會也就會跟著冒出來。

看看下面100個創新商機,我們特別找出商機的關鍵思考,你可以運用在你的工作或生活上,讓自己也能快速進入下一個新世界。>>更多內容請見《30雜誌》2014年7月號

轉載:30雜誌,2014.07

A to A+ | Good to Great

Exit mobile version